农百科 > 乡村民俗
导航

吹牛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大话叫做吹牛

作者:Dave 1637

  爱吹牛的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你要说他说大话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有些爱思考的人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叫吹牛呢?咋不叫吹鸡,吹狗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吹牛是怎么来的。

  吹牛在俗语中叫吹牛皮,详细的含义就是指这个人喜欢说谎或者说话不根据实际情况,总是喜欢夸大其词,把没有的事情说的头头是到。爱吹牛的人都是没有实力的人,但是喜欢装作很厉害的人来,这种人喜欢闲聊天,说一些有的没的事,这部分人嘴里没有一句实话,了解的人都不喜欢和这种人打交道,因为这种人在不轻易间就会把你出卖,这种人都是满足炮火车没有一句实话。

吹牛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大话叫做吹牛

  关于吹牛的来源,说法有很多种,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它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有关。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财产就是牛马。因此,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喜欢谈论自己的牛马,其中就难免有夸大的成分。日久天长,“吹牛”之说流传开来,有了说大话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还有其他的意思。如在云南方言里,“吹牛”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与说大话完全无关。

吹牛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大话叫做吹牛

  第二个说法:这词来源与黄河沿岸一代,在早期的时候,在西北地带,早期水流量比较大,加上水流湍急,人们没有交通工具,于是把牛羊皮晒干,留一个小孔,使用的时候让身强力壮的人把它吹起当做皮筏,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工作就被机器代替,后来人们这样说吹牛皮,就被说成是说大话,慢慢这个词就成为不说实话,夸大其词的代名词。

  第三种说法:是说在民间的屠夫,在宰杀猪羊的时候喜欢把牛羊吹起来,这样看起来猪、羊比较肥美,用同样的发法对付牛,就叫吹牛,牛比大健硕,一般人是吹不动的,所以用吹牛一词就是在说大话。

吹牛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大话叫做吹牛

  还有一种说法,是平凉的一个传说

  因为一名妇人的不小心之言,导致平凉泾洲的粮食大为减产。

  人们的粮食由原来的九头穗变成一头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面对如此情形可苦了老黄牛,它每天拉犁耕地,吃不饱,很是生气,于是就到玉皇大帝的金殿前要吃的。玉皇大帝说:“老牛你要什么?你吃的是苜宿,不是粮食,回去看看,苜宿怎么能不是九头呢!”老牛刚刚要走,玉皇大帝说:“你回去告诉他们,一天吃两次饭,洗三次脸。其余时间通通下地干农活去。”

吹牛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大话叫做吹牛

  结果牛回来的路上,遇见一只老虎,要吃掉它,就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地逃跑。把洗三次脸吃两顿饭忘说成了吃三顿饭洗两次脸。而且牛发现自己最爱吃的苜宿竟然不止九个头,最多的竟有二十六七个头。

  有一天牛跟狗说了自己向玉帝讨要食物成功的经历,狗听了牛的话后,就跑去向玉帝要自己的食物。玉皇大帝说:“你一天不是吃屎,就是吃肉,而且工作只是替主人守门,非常轻松,还不滚回去?”猫也听说了老牛的苜宿竟然那么多头,有些不服气,于是来到玉皇大帝面前说:“自己的主人饭菜不够吃,自己也是经常忍饥挨饿。”希望玉帝也能给它一口饭。玉皇大帝说:“你的任务是保护粮食,不要让老鼠偷吃,你一天吃了睡,睡了吃。不好好逮老鼠吃,还一个劲地打呼噜。你能吃多少?”猫说:“一个核桃壳的碗碗就行。”玉皇大帝生气地说:“回去。”猫出来了,狗一听猫吃一核桃碗碗,很生气,见一次,咬一次,猫为躲过了狗的追赶,没办法,不得不学会了上树的本领。

  所以,人们常说吹牛皮,就是牛当年在玉帝跟前本来没有讨得吃的,竟然说讨得了,属于吹嘘。于是后来人们用吹牛皮来形容说话不切合实际。现如今,城里人一日三餐,是听了老牛的话。农村人一日两餐,是听玉皇大帝的话。

农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