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百科 > 蛤蜊养殖技术
导航

文蛤与对虾混养

作者:George 185
虾混养池结构 以能提供给混养品种适宜的环境条件为原则。池形以长方形的为好,长方形池即便于换水,又可增加文蛤潜居的有效面积,池子大小以30~60亩为宜。

文蛤与对虾混养

虾混养池结构 以能提供给混养品种适宜的环境条件为原则。池形以长方形的为好,长方形池即便于换水,又可增加文蛤潜居的有效面积,池子大小以30~60亩为宜。进排水方便,池深1.5~2.0米,有环沟的池底优于平底池底,环沟可以把对虾饵料台和文蛤生活区(中央平台)分隔开。混养池底质以75%以上为宜。在文蛤对虾混养池中,如池底质含沙量偏低,可适当加入建筑用的细沙使达规定的含沙量,以有利于文蛤的生长。混养文蛤苗比对虾苗进池早,投放文蛤苗种前应清池(旧池要去污),平台翻耕20~30厘米深,经消毒后碾碎、耙平。清池消毒常用的药品主要有鱼藤精、漂白粉和生石灰等。对虾苗进池前,池塘不必再进行清理和消毒。

混养池进水与肥水 混养池底质处理好后,要及时进水,放进的海水需用60~80目的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入池。水深以20~30厘米为宜。进水后施肥肥水,常用的肥料有鸡粪、牛粪、人粪和无机肥等,基肥要追足。

文蛤苗种播放 苗种以壳长2.5~3.0厘米为宜。采捕文蛤苗种时尽量避免使用拖刨,严禁使用拍板,以防止文蛤苗种遭受损伤而影响混养效果。运输文蛤苗种时应注意轻装轻放。尽量缩短运输时间,最好当日采捕当日播放到混养池中。播放密度以每亩250~500千克为宜,做到均匀播放。

环境因子要求 文蛤的生长存活与水温密切相关,文蛤在10~3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水温为25~27℃,高温季节可通过提高混养池的水位来维持池下层水温的稳定。文蛤属半咸水贝类,对海水盐度的适应性较广,在15~28‰的盐度范围内均能正常生活。盐度略低于6‰时,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死亡,但对文蛤的正常生长有一定影响。大暴雨前可通过提高池内水位来稳定混养池下层海水的盐度,暴雨过后,应及时排掉上层低盐度海水,防止池内海水盐度急剧下降影响文蛤和对虾的正常生长及引起死亡。文蛤是滤食性贝类,它的饵料来源全靠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文蛤对饵料种类无选择性,但其摄食量与饵料的数量和颗粒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一只壳长3厘米的文蛤在水温20℃时每小时的摄食量为37万个三(角褐指藻。摄食量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混养池中每毫升水体含50万个以上单细胞藻时,文蛤的胃呈饱满状态。但是当混养池水体中单细胞藻含量过高时,易引起缺氧而影响对虾和文蛤的正常生长,因此混养前期应做好肥水工作,池中海水不能清而瘦,混养后期必须把水中单细胞藻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池中的海水要鲜而爽。混养池海水pH值在8.1~8.4的范围内,文蛤能正常生活。文蛤正常生活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氧气,一只体重25克的文蛤在水温5℃时,每小时每克肉的耗氧量为0.0215毫升,随水温的升高和文蛤运动量的增加,耗氧量也有所增加。但在一般情况下,按对虾养殖的要求管理混养池水质,pH值和溶解氧都能满足文蛤生活和生长的需要。

收获 文蛤出口一般从每年的9月份开始到翌年5月份结束,因此收获混养文蛤的时间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文蛤的生长状况来决定,进行有计划地适时采捕,达到出口规格(壳长4厘米以上)的文蛤。采捕时排尽池水(此时对虾已收获完毕),组织人力及时采捕。采捕工具可用铁耙和小铁锹等,进行人工翻土,手拾,严防机械损伤,避免文蛤相互间的剧烈碰撞而影响出口质量。

脱色 混养池的文蛤贝壳表面呈黑色,这是长期不干露而引起的,不影响贝壳内文蛤软体部分的质量。因此对混养文蛤的壳色可不作处理。如需脱色以后销售,可在采捕后冲洗干净再经阴干2~3天,黑色即可脱去,也可选用无毒无异味的氧化剂进行快速脱色。

农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