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百科 > 乡村民俗
导航

赫哲族的资料 赫哲族的简介,传统节日,习俗

作者:George 4748

  赫哲族的简介: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平原”沿江地带。赫哲族现有人口464.0多人,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街津口民族乡和饶河县四排民族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少数赫哲族人则分散杂居在抚远、依兰、绥滨、富锦、宝清等县,哈尔滨、长春、北京、新疆等地也有分布。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现在兴办起了小学、中学,发展了渔猎生产和民族贸易。

  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赫哲族人的自我称呼不同。居住在同江县街津口村以下至乌苏里江沿岸者自称“那尼敖”,居住在富锦县大屯以上松花江沿岸者自称“那贝”。这里的“那”是“本地”的意思。那尼敖,那贝皆本地人之意。赫哲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汉蒙等其他民族互相融合,并于清朝初期形成多源多流的民族共同体。

  与其他兄弟民族相比,赫哲族的节日不算多。春节是赫哲族人的隆重节日,此外还有传统的民族节日“鹿神节”、乌日贡节等。赫哲族人早年不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后来与汉族杂居,相互交往密切,一些习惯也与汉族逐渐相同了,这些传统节日也一样同汉族兄弟过了。

赫哲族的资料:赫哲族的简介,传统节日,习俗

赫哲族的传统节日

  赫哲年

  赫哲年,即春节,是赫哲族的隆重节日。赫哲族人和汉族人一样,对春节十分重视。赫哲族称年节为“佛额什克斯”,也就是大年除夕之意,从腊月起直到正月十五止。

  起初,赫哲族人没有自己民族的独特节日,后来受满、汉的文化影响,才开始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而尤以春节最为隆重。而且赫哲族对节日的解释与过节的方式也没有很大的区别。

  赫哲族世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j江平原,这里江河交织,山多林密,故赫哲年充满了浓厚的北国水乡风情。一进腊月,赫哲人便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男人们一般是推磨磨面,到江面凿冰窟窿钓鱼;妇女们则忙着做鱼毛(鱼肉松)、兽肉干、臭李子饼、黏豆包等;小孩子跟着大人学剪纸、糊纸灯笼。春节来临之际,赫哲族人总会把房屋修整一新,“介”字形高大房屋的屋檐下挂满了整齐的鱼干和鲜艳的红辣椒,院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室内的家具和器皿摆设讲究,美观大方。他们在家具、器皿上,尤其是桦树皮盒子上,大都刻上精细的云纹、花鱼、鸟兽、山水等图案,虚实均匀,精美悦目。他们还喜欢把木头雕刻成鱼、兽、人,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然后都井井有条地摆设在屋内。

  腊月二十三日这天要过小年。赫哲族人往往扫灰掸尘,给灶王爷烧香上供,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往灶神的嘴上抹“拉拉”(稠粥)。年三十赫哲语叫佛额,即大除日,各家都要吃年饭,有小米干饭和肉。吃过年饭后,才能吃大米、白面和炒菜。晚上还要吃饺子。从前赫哲人不会包饺子,过节是用白面做成丸子供神,还煮一些小米粥分给邻居。后来改用饺子供神。供神的饺子叫“五更饺子”,因为是在初一早晨四五更时包成的。饺子煮熟后要先端一部分去供神敬祖先、然后一家人才吃。除夕之夜一般不睡觉,男人喝酒唠家常;妇女则忙于炖肉、做饭;小孩则做各种游戏。以往,有的地方在三十晚上要“烧包袱”,给死者送吃喝。“包袱”是用金箔叠成元宝形的镍子,与打印有铜钱痕迹的黄纸放在一个纸口袋里,然后用芳草或木柴烧掉,往火上洒一些酒与食物,这不仅是给祖先送钱和食品,对先人表示怀念,也是表示对在除夕之夜保卫金朝上京会宁府中死难者的悼念。此外,还要在西墙上供奉祖宗三代,在房外山墙上供奉天地神,在锅台上方墙上供奉灶神,插几根篙子代替香火。

  除夕之夜,赫哲族全家老少还要向火神磕头。半夜时分,家长到门外“接神”(山神、河神、树神),烧纸、点香、上供品、敬酒、磕头。接神后,家中的晚辈先给老人、长辈磕头,拜年,祝愿他们幸福长寿;长辈也要对孩子们说些祝福的话;平辈之间则相互问安。

  正月初一早晨,姑娘、媳妇和孩子们换上崭新的绣了云边的抱皮衣裤,到亲戚、邻居、朋友家中拜年。

  赫哲族人十分好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主人总是盛情招待,端上茶、瓜子等食品,大家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赫哲族人的年节食品过去大多是鱼类和野味,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的花样也增多了,但传统的鱼类和山珍还是主打菜。在年节里,一般人家都要吃“吐火宴”。宴席上以鱼、兽肉食品为主,还用野生的李子制成饼,摆上宴席。当然,席上少不了蝗鱼、终鱼、大马哈鱼,其中有一道菜叫“炒鱼毛”,是用类似鱼松一类的干制品烹制的,味道清香诱人。当地有句话说得好,叫“不吃炒鱼毛,不算赫哲家”,还有一道名菜叫“塔拉哈”。其做法是用刀把哲罗鱼两边的肉剥下来,切成细丝,放在盆里,稍经加工、烤制即成。另外,粒大如黄豆的大马哈鱼子也非常好吃。

  赫哲族由于依江河山林而生,因此以食鱼、兽为主,具有许多食鱼、兽的特殊方法。

  杀生鱼是赫哲族的名菜,多为招待客人时用,其吃法很多:

  1.拌菜生鱼。赫哲语为“他拉克啊”,是以黑龙江盛产的鲜、蝗、鲤、草根、白鱼等活鱼为原料,放血后剔下肉,切成细丝,然后往鱼丝中加姜、葱、野辣椒,再加盐、醋即可食用。缺醋时,将野樱桃酱拌上也可食用。如再加上味精、粉丝,味道就更加鲜美。

  2.生鱼片。赫哲语为“拉布塔哈”,是把活鱼放血后,刮去鳞片,将肉削下,切成薄片,蘸醋和盐吃,如果再加点辣椒油,味道更为可口。

  3.刨花。赫哲语为“苏拉卡”,即冬季把冻鱼肉剥皮,切成刨花一样的薄片,然后蘸醋、辣椒油、盐吃。这种吃法只有以鲜、蝗、狗、哲罗、细鳞、牙布沙等上好的鱼为原科,尤其鲜、蝗、鲤鱼最好。如果是鲜鱼,可以骨、肉齐吃,香脆可口,是上等佳肴。

  4.塔拉哈。从鱼的脊梁骨两侧连皮片下的肉,切成薄片,用柳条串好烤,待三四分熟即可蘸醋和盐吃,鱼肉又香又脆,美味可口。

  此外,还有生拌鱼籽、鱼骨、鱼翅等。至于熟鱼的吃法,以用江水清炖卿鱼汤为鲜。

  赫哲族还喜欢吃野兽肉,吃法也很多:

  1.晒兽肉干,俗称“胡烈克特”。将鹿、抱子、野猪、熊等野兽的四肢肉和脊肉片下来切成小块,置于旺火上至四五分熟,即可食用。也可晒干后储藏起来,吃时蒸、煮皆可。

  2.晒肉条,赫哲语叫“乌切克特”,是将鹿、袍子等野兽的脊肉和四肢肉切成肉条子,生着晒干,然后储藏起来,‘吃时加盐烧熟即可。

  赫哲族人由于以渔猎为生,所以早年一直以鱼类、兽类之肉为主食。清代以后开始用鱼干、皮张等换小米等,做小米粥或苞米抱子粥,加上鱼毛、色油之类,赫哲族称为“拉拉”饭,十分珍贵,香甜可口。还有一种是把小米和鱼肉块一起煮,再加点盐,赫哲族叫“莫温古”饭。

  早年赫哲族主要采集野菜,其中有:山菠菜、枪头菜、老钱菜、山白菜、抱子耳朵菜、明叶菜、柳篙芽、猴头、黄花菜、野葱、野韭菜、野辣椒、蘑菇等。柳篙芽是赫哲族人喜欢的野菜,称“额恩比”。赫哲族人居住地的山林中有各种野果,其中有一种长在岛上大树上的果实—稠李子(应克特),可直接拌鱼松吃,也可和小米一起煮粥吃。还可将成熟呈黑色的稠李子捣碎做成薄饼,圆圆的,赫哲语叫“得布西克特”,晒干后装人放鱼毛的坛子里浸泡,吃时取出,又甜又香。

  节日期间的文娱活动极为丰富。小姑娘爱玩套花绳、老鹰捉小鸡游戏;青年妇女则聚集在一起“摸瞎糊”“掷骨头”(即把锡灌入虎子的后腿胫骨,放在炕上玩);男孩子和小伙子喜欢聚在一起比赛叉草球、捉迷藏、射草靶、滑冰、滑雪,这其中尤以叉草球最富有赫哲族情趣。

  叉草球比赛时,先由一人将草球一个个扔出去,参加者依次投出鱼叉,谁叉中的草球多,谁就获胜。草球扔出去后,在地上滚动,要叉中它,必须眼明手快。赫哲人从小开始练叉草球,目的是为了掌握叉鱼的本领。比赛时,球场上喊声不断,队员来回奔跑,气氛热烈。

  赫哲人还喜欢听“伊玛堪”。节日期间,村里的老人往往爱到民间艺人家中去,敬他喝酒,请他演唱“伊玛堪”。“伊玛堪”是一种散韵结合的口头说唱文学,既有传统唱段,又有即兴抒情。表演“伊玛堪”的民间艺人被称作“伊玛堪奈”,意为聪明智慧之人,很受人尊敬。

  “伊玛堪”有不同的唱腔,内容也很丰富,有歌颂民族英雄的,有表现渔猎生活的,有歌唱纯真爱情的,也有向往自由幸福、鞭挞丑恶势力的神话故事,浪漫主义色彩颇浓。英雄史诗《满斗莫日根》《安徒莫日根》等比《荷马史诗》产生得还要早。在故事传说中,最为动人的当数在赫哲族中广为流传的关于“空康会”(口弦琴)的故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农友们都在看